在敲定参股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之后,来自世界各国的采访函迅速塞满了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新闻发言人的邮箱。曾经鲜为国外知悉的中广核一夜之间成为了世界核电产业的明星企业。
比起世界核电界资深前辈,成立于1994年9月的中广核只是一家年轻的核电企业;但打入传统核电强国英国,却只是中广核走出中国,建立庞大世界版图的一个序幕。
“中广核立志成为国际一流清洁能源企业。国际化是中广核既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在接受《能源》杂志独家专访时说,“我们将按照‘循序渐进、风险可控’的原则,积极布局国际市场。”
作为中国资历较深的核电企业之一,中广核在国内核电行业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截至2016年3月底,中广核拥有在运核电机组16台,装机容量1709万千瓦,市场份额为中国大陆的59.8%;在建核电机组12台,装机容量1465万千瓦,市场份额约为中国大陆的51.7%,为世界在建核电容量的19.7%,居世界第一位。
站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30年多前从中法合作项目大亚湾核电站起家的中广核,似乎与生俱来就带着市场的基因,也天然地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在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之下,中广核渴望着将其触角延伸到世界更远的角落。
在拿下英国核电项目之前的近几年里,中广核已开始在海外市场下一盘大棋。截止发稿前,中广核在海外的清洁能源控股在运装机总量达到884.3万千瓦,成为我国在海外装机容量较大的能源企业之一。不过,在能源产业风起云涌的今天,中广核要在世界上站稳自己的脚跟,还有不少的关口要闯。
国际市场对中国技术和品牌的接受度问题、政治风险,以及融资成本等问题都是摆在中广核面前的难关。
▼
走出大亚湾
在深圳市区和香港之间,有一个山清水秀的海湾——大亚湾。大亚湾海岸轮廊曲折多变,周边还有各种变质岩、紫色砂岩、凝灰岩或花岗岩构成的山岭。依山傍水的环境让当地的房地产和旅游资源开发十分火爆。
与大亚湾的开发紧密相伴的,是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建设。几乎每一个走进大亚湾核电基地的人,都会被它海滨花园般的环境感到震撼,被列为深圳市一日游的景点之一。在大亚湾核电基地建设运营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广核逐步发展壮大,并走向世界。
中广核的起点可追溯到1978年12月4日。当天,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法国外贸部长后宣布,中国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其后定点广东深圳,开启了大亚湾核电站筹建的步伐。1987年8月7日其主体工程正式开工。1994年2月1日,大亚湾核电站的第一台核电机组开始商业运营。
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较早开始运营的商用核电机组,在她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广核。 在大亚湾核电投运之后的1994年2月5日,国务院第23次总理办公会议在深圳召开,决定成立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广核集团的前身),按照“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方针发展核电。
从大亚湾起步的中广核,在大亚湾核电基地建立了一整套、国内完备的核电培训基地;相关的核电实验室、设计研究院也围绕在基地周边铺开。大亚湾为中广核向全国以及全球的扩张储备和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人才。
在大亚湾核电站之后,中广核陆续建设了广东岭澳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福建宁德核电站、广东阳江核电站、广东台山核电站、广西防城港核电站等多个沿海核电站。截止目前,中广核的在建核电机组为12台4台处于调试阶段,3台处于过滤器等设备安装阶段,4台处于土建施工阶段,1台处于核准后的开工前准备阶段,在建机组容量世界第一,占全球在建机组容量的五分之一。
1980年代以来,全世界连续几十年不间断建设核电的国家只有一个——中国,这为中国核企积累了丰富的核电科研、建设、管理、运营经验,并由此带动了我国核电产业链的发展,使我国核电产业整体上跻身国际行列。
作为我国核电行业的主力军,中广核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国内发展核电。中广核已开始谋划着雄心勃勃的“国际梦”:从大亚湾走到更远的地方,到中国之外的地区去找寻更大的市场。
的确,国际化已是中广核既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中广核未来将借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东风,重点面向中东欧、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区域开拓国际市场。将按照“循序渐进、风险可控”的原则,积极布局国际市场。
贺禹说:“目前我们正在分区域全面跟踪全球核电市场发展动向,对‘一带一路’上的英国、捷克、泰国、肯尼亚等十余个国家的市场长远布局、精耕细作、务求实效。我们先后与国外20多家对口企业或政府主管部门签署了核电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合作意向书,为后续合作打下了重要基础。还实施了从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入手,逐步培育合作关系、为项目开发服务的战略。”
当初新建大亚湾核电站时,中广核是费尽周章将法国人请进大亚湾来,购买和学习他们的技术和设备。三十年后,曾经为外国专家兴建的大亚湾核电基地专家村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面孔。这一次,中广核角色反转,从接收方变成了输出方,开始向世界推销自己的技术和设备。
▼
从“黄金人”到推销员
元宵节当天,中广核所有员工没有休假,而且比平常工作日更忙,忙碌地迎接来自英国、泰国等十余个国家的三十多名外宾。这些肤色各异的外宾来到大亚湾核电基地,参加华龙一号国际峰会及华龙之旅系列活动。
在会场附近的走廊里,张挂着中广核从大亚湾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历史照片。其中有一张是1989年第一代“黄金人”赴法培训的留影,照片里的贺禹是满头黑发的青年,眼睛里透着对外部世界的渴望和一丝羞赧。而如今的贺禹,成为了中广核的掌门人,头发花白,脸上的表情是沉稳和自信。
“黄金人”是指在大亚湾核电基地建设之初,国内送往法国学习核电站生产运行技术的人员。他们当时接受了极为严苛的培训,平均每人的培训花销几乎与其身体等量的黄金价值相当,而他们学成归国后在核电站的建设运营中发挥着黄金般的核心作用,因此业内称其为“黄金人”。
与我国核电产业所走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类似,当年的“黄金人”们如今也到了再创新、向外输出的时候。除了贺禹之外,其他“黄金人”们如今也都成为了中广核的骨干和关键人物,成为了中广核走出去的主力推销员。
贺禹在华龙一号国际峰会上表示,随着泰国入股防城港核电二期项目、与EDF签订以华龙一号为技术的英国布拉德维尔B项目的相关协议,华龙一号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开启。另一位“黄金人”——中广核副总经理郑东山如今也是中广核走出去的重要推销员,他在国际峰会上热情洋溢地用英语向外宾们推荐了“华龙一号”。
“过去我们从法国、美国引进技术,现在我们拥有自己的技术和配套的装备制造能力,并且还有一支在过去30几年里从未中断过核电站施工的队伍。此外,我们还能给国际客户提供投融资服务。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说起走出去的砝码,郑东山用流利的英语向各国的外宾介绍到。
当《能源》杂志记者对郑东山提问:“中广核的国际市场未来会不会超越国内成为比重更大的市场”时,郑东山微笑着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说:“我是负责国际市场的,去年我们在英国、罗马尼亚签订了一系列的合同。以后我们每年还会去到不同的国家开拓市场,如果国际订单不够多,那就是我的工作没做好。”
过去的一年里,中广核为开拓国际市场频频出击。2015年6月,中广核与东盟能源中心签署协议,共同为东盟国家开展核电能力建设活动,并推动在中广核设立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中心。9月,中广核与肯尼亚核电局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基于华龙一号技术及其改进技术,在肯尼亚核电开发和能力建设方面开展全面合作。12月23日,泰国RATCH公司与中广核签约,参股中广核采用华龙一号技术建设的防城港核电二期项目,与中广核共同开发、建设和运营该项目。
进入2016年,中广核以“黄金人”为首的推销员们,以更高的热情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
3月19日,纳米比亚总统与马里总统一同访问中国在非洲实业投资项目——中广核纳米比亚湖山铀矿项目,并建议中广核在马里再建世界级项目。 3月23日,中广核收购马来西亚埃德拉公司下属的五国13个电力项目股权及新项目开发权的股权进行交割,中广核一跃成为埃及、孟加拉国较大的发电企业。3月24日,中广核与泰国独立发电商RATCH在曼谷宣布,将在合作建设防城港核电站二期项目的基础上,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也是在3月,中广核欧洲能源公司开展了首期新员工培训,新员工中包括多名外籍员
▼
技术“闯关”
核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广核走出去面临的各种艰难问题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国际市场对中国技术和品牌的接受度。
“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有具备世界竞争力的核设备与装备制造业,有国家的强力支持,但首先需要解决的还是中国技术和品牌在国外的接受度问题。”贺禹坦言。
作为华龙一号(HPR1000)的示范机组,中广核旗下的防城港核电站二期项目3号机组自从去年12月24日开工以来接待了一波又一波的国际参观考察团。英国人很关注防城港二期与核级过滤器,因为它将作为英国布拉德维尔B项目的参考电站;泰国人也很关注,因为他们直接参股了该项目。
防城港二期项目预计总投资约400亿元。泰国RATCH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中广核持股51%,广西投资集团持股39%,泰国RATCH公司持股10%。华龙一号是中广核走出去的主力技术,防城港二期的成败将关系着中广核未来国际市场的成败。
华龙一号的主要技术特点可以用“1、2、3”来概括其技术特点:1是指单堆布置,2是指双层安全壳,3是指3个独立的安全序列。中广核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毛庆告诉《能源》杂志记者,华龙一号是由中广核和中核集团联合研发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前年,我们和中核的团队一起把华龙一号所有的重要技术选择都进行了统一,剩余一些有差异的地方则是根据不同的业主和不同的场址来决定。”
《能源》杂志记者今年2月底在防城港3号机组的施工现场看到,土建工程正在按计划实施,核岛中心区筏基混凝土浇筑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养护,预计整个机组的建设总工期为62个月。“与CPR1000相比,华龙一号的土建施工、安装量要大很多。”防城港核电公司总经理陈健说,“我们在工程准备中已经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中广核有连续30年不间断的核电站建设经验,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做得更好。”
在保证防城港二期圆满建成、华龙一号万无一失的情况下,中广核要与全球的其他有核电输出能力的国际公司竞争获得更多的市场也并不容易。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韩国,以及加拿大都拥有核电技术,他们的技术有自己的特点,技术水平相比中广核来说也并不弱。
中广核国际核电开发部副总经理杨茂春对《能源》杂志记者说,从技术上来讲,中广核与国际老牌核电企业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大家都是三代技术,都严格符合IAEA等各类国际标准。但论起知名度的话,中广核毕竟涉及较晚,知名度没有发达国家企业高,尤其是美法的企业知名度更高。
中广核目前主攻的市场主要都在发展中国家。东南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市场。杨茂春介绍说,东南亚10个国家中,有发展核电规划或者想发展核电的国家有5个国家 “我们与这些国家都在谈合作,而且有很多沟通,政府间或者企业间都已签了类似合作的协议。”
对于华龙一号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贺禹分析说,华龙一号和国际其他三代核电技术相比,在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均衡上更有优势。国际核电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除了政治外交因素外,技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是竞争能否胜出的关键,同等安全水平条件下就是比造价。华龙一号技术安全性与国际优秀水平相当,经济性优于国际其他堆型,这是核心优势。此外,中广核还有产业链的比较优势。我国核电经过30年发展,工程建设、生产运营等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国内成熟的装备制造体系和产能优势,能够支撑每年新开工10-12台机组,能够形成“走出去”的供应链优势。
贺禹乐观地表示,随着中广核进入英国市场,特别是华龙一号开展欧洲用户审查(EUR)和较严格的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中国的核电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预计将大大提升。
的确,中广核英国项目的进展情况对其国际市场的前景至关重要。英国Amec Foster Wheeler 公司核能业务中国区经理、曼彻斯特中国论坛核能特使智升科博士对《能源》杂志记者说,如果中广核能够成功地在英国建造自己的反应堆,那么这一成绩就将是其实现海外市场战略的关键一步。要做到这一点,中广核必须让华龙一号获得来自英国监管体制的批准,这是世界上非常严格的一个审批体系。中广核必须非常严谨和仔细地进行其在英国的核电项目,才能更好地达到其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出口核电技术的目标。
此外,智升科还表示,中广核在海外建造核电站时必然会参与供应链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要克服当地各界对其不利于、甚至可能损坏东道国相关产业的怀疑。这将是中广核的领导团队此前从来没有面临过的新挑战。
▼
资本考验
核电站的开发建设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如何做好资本运作是中广核走出去的另一个关键问题,这也是除了技术问题之外,国际市场对中广核的另一个重要关注点。
核电项目不仅需要大量的工程设备投资,看不见的隐形投资也是金额巨大。比如,在大亚湾基地技能训练中心,有一个深达十余米的水池,用来培训核电站换料操纵员的模拟换料水池,其造价就高达2亿元。而整个大亚湾核电基地用于培训的固定资产则高达20亿元。
2015年,法国核电巨头AREAV因为核电项目延期陷入债务泥潭,面临着被EDF收购重组的困境。
面对巨大的投资规模,老牌核电巨头犹感力不从心,中广核在全世界大举攻城略地的资金问题又如何保障?融资问题如何解决?
贺禹坦言,开发国际核电项目的确面临着融资成本的问题。他说,目前,在项目贷款利率方面,国内商业银行能够为大型项目提供的美元长期贷款(包括中长期出口买方信贷)利率高于主要竞争对手日本、韩国、法国等,需要有竞争力的融资方案等配套政策支持,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出台针对核电走出去的出口信贷、财政补贴等相关政策。
“在融资方面,我们将利用自身在投融资方面的能力结合中国政府的支持为项目建设提供优化的融资方案。”贺禹说,中广核还将根据目标市场国的生产能力、工程建设能力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核电规划,帮助市场国在自身工业基础和制造能力的前提上尽可能大的实现本地化,并在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的基础上帮助其促进质量提升和降低成本。
中广核旗下在香港上市的核电板块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广核电力”,1816.HK) 日前发布其2015年年报显示,当年中广核电力收入利润也实现稳定增长,总收入为23263百万元,较2014年增长12.3%;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为人民币6594百万元, 比去年增长6.5%;扣除外汇收益净额的影响后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6301百万元,比去年增长22.6%。
从整个中国广核集团来看,目前其财务状况健康,财务评级较高。据《能源》杂志记者了解,中广核内部一直希望将债务比例控制在75%以内,其现阶段的债务比例略超过73%,还不到75%。与一些国内的电力公司相比,其财务结构比较稳健。
在外部找寻更好的融资渠道之外,中广核从内部降低成本也是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另一个方法。
毛庆介绍说,根据初步的经济技术分析,华龙一号的国内基准造价是2500美元/千瓦,这是基于批量化建设的造价水平。跟目前其他主流的三代核电技术比起来,华龙一号的这个造价是比较低的。
另一方面,中广核努力追求国际核电项目本土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压缩成本的途径。杨茂春说,中广核从广东到国内其他省份建厂时都有一个本省本地化的过程,更不用说到其他国家。“在充分考虑当地政府要求和当地市场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会做一定程度的本土化。比如我们在纳米比亚的铀矿项目,目前有93%的人都是国际员工。这既是本地化的要求,也是成本控制方面的要求,这是必须的。”他说,“从设备的成本到工程建设的投资,经过这二、三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积累很多控制成本的经验。”
不过,智升科则建议说,由于中广核在海外的项目并不都是独资的,比如在英国欣克利角C项目就与EDF合资,因此,中广核还必须与其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关系。
无论是融资渠道还是成本控制,均是中广核可以自己掌控的因素,而目标市场国家的政治稳定性和透明度,以及法律是否健全、政府是否高效等等方面,则是中广核难以控制的影响因素。
中广核方面对此也早有心理准备。贺禹说:“核电出口从来不是单纯的商业安排,它很多时候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受到国家战略、外交关系的直接影响。核电项目规模大,敏感性高,因此受国家间外交关系和地缘政治影响很大。”